在线投稿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哲学范文>邓小平理论>全球化与邓小平的开放理论

全球化与邓小平的开放理论

次大战后,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由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之所以发生这种转变,是战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所致。在这一过程中,整个世界日益联结为有机的整体,不仅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广泛和密切,而且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和交往也加强了。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势,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成为可能。一方面,无论哪一个国家都不敢轻易地操动干戈,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从西方发达国家整体来说,有能力发动战争的强国都已是世界经济链条上的重要环节,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断裂,各个强国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单就美国来说,它的综合实力远远超过其它西方强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争夺,在近期几乎不可能。另一方面,无论哪一个国家都必须实行经济开放,都不能搞自我封闭。从西方发达国家看,它们的资本要找出路,贸易要找出路,市场要找出路,不解决这些问题,继续发展就要受到限制。从广大发展中国家看,如果不开放,不发展市场经济,就只能继续贫困,甚至扩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是对战后七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分析,邓小平对时代主题进行了重新概括。他在1985年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个字”。⑤后来,他又明确指出:“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⑥从而对世界大势作出了科学的理论概括,为我们的开放提供了国际环境的依据。

第,提出向资本主义学习,大胆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从思维方式的转变上为中国的开放提供了依据。

方面,邓小平强调要实行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开放。所谓全方位开放,就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14]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都开放。它表明了开放的广度。所谓多层次开放,就是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开放,从物质文明建设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层面上吸收人类创造的先进成果。它表明了开放的深度。所谓高水平开放,就是在开放中既要引进“世界的先进水平”、“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时我们自己也要“走出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双向交流。它表明了开放的质量。邓小平开放理论的这一方面说明,对全球化,一是要采取主动参与的态度,不能搞封闭。我们不能因为参与全球化会带来种种风险而企图置身世外,重新把自己封闭起来。前面说过,我们尝过封闭的苦果,封闭使我们积贫积弱,封闭使社会主义难以生存。真正的社会主义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狭隘的地域性的而是与整个世界的发展相联系的。是要以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走向世界。我们不仅要在广度上投身于世界各民族的交往过程,而且要在深度和质量上参与世界各民族的交往和竞争。这种网络交叉的交往,不仅会打破我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局面,而且将使我国的发展获得外界各种积极因素的推动。因此,我们反对借口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而拒绝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因为那样做,无疑是死路一条。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