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作文 > 18新利平台登录 > 时事论据 > 书信的别称

书信的别称

是亲手写的信。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

指家里来的信或外出后寄给家里的信。也称“家书”、“家禀”、“家问”、“家报”、“乡书”、“乡信”、“竹报平安”、“锦字”、“锦书”、“锦文”、“锦中书”、“锦字书”、“黄犬音”、“大书”等等。

“家票”在前文郭沫若的信中已经举过,其余

竹报平安:唐代段成式《酉阳杂组续集·支植下》说:“卫公(即唐代宰相李德裕)言北都(即太原)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即主管寺内事务的僧人)每日竹报平安。”后来,就以“竹报平安”代称平安,也简称“竹报”。如宋人韩元吉《水调歌头·席上次韵王德和》词:“无客问生死,有竹报平安。”

黄犬音:典故出《晋书·陆机传》。西晋文学家陆机是吴郡吴县(今上海松江)人。养有一个很好的狗,取名黄耳,他曾在当时的首都洛阳羁留,很久没有得到,十分惦念,一日他笑着对狗说:“我家绝无书信,你能送信不能?”黄耳摇尾作声,表示可以。于是陆机写信用竹简装,系到狗颈上。狗向南寻路到家,取了回信又送回洛阳。后来就用“黄耳”或“黄犬”代指信使,用“黄犬音”借指。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不用黄犬音,难传红叶诗。” 黄犬音也称“犬书”。如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待:“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鹤病“即妻子生病。

是机关团体发出的形式比较简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从前也叫“札字”。如《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陈木南写了个札字,叫长随拿到国公府向徐九公子借了二百两银子。”

就是简短的信,也称为“寸笺”、“寸纸”、“寸楮”、“寸札”、“寸”、“片札”。有时还用这些代称,谦指自己发出的书信。兹举几例:

:夏曾佑《送汪毅白》诗:“千古心期凭,九州容易入斜曛。”“心期”指期望、心愿。“曛”(xun音熏)意为昏黑。

:本指封套,一封信叫一,。—套书也叫一。后来就用指书信。如晋代傅玄《傅于》:“(曹操)授晔(即刘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问晔,至一夜数十耳。”

片:也指信件。如孙中山《致王子匡》:“得读致蘅兄片,敬悉一切。”

信、书、书:这三个书信别称一目了然,不用多说。

简:本指战国至魏晋时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板。竹片叫简,木板叫札或牍,统称为简。这些都用作书信的称呼,后来书写材料虽有变化,而这些称呼却沿用下来,如柳宗元《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辱致来简,受赐无量。”此外还有“信简”、“书简”、“简书”、“简牍”、“简札”、“简贴”、“手简”、“手毕”、“书牍”、“竿牍”、“牍”、“信札”、“札”、“书札”、“帖”、“”等,也都是书信的称呼。

竿牍:竿指竹简。宋代朱彧《萍州可谈》:“阳翟田望,勤于竿牍,??日发数十不倦。”(阳翟,地名。田望,人名)

牍:如鲁迅《致李秉中》信说:“致于款项,倘其借之他人,则牍往反,而且往反再三,而终于不得要领,必与卖稿无异。”

札:如朱自清《白采》中写道:“但平伯因转信的关系,却和他常通札。”

:“”通“简”,是信札、名帖的统称。如书、请等。如元杂剧《百花集》:“昨日央王小二将着一寄与王郎。”

帖:泛指信札、帖子等。如《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一个后生像个远方来的走到面前,对着陆氏叩了一个头,口称道:郑官人有书拜上娘子’,递过一封帖来。”

束:即信件。如孙中山《答谢武汉各团体布告》中说:“尚有相邀,而以时间迫促,末获一一领教者,有负众望,实在歉甚,尚希鉴谅为盼。”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