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公文写作>调研报告>农村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我省儿童的行为及心理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需求及其存在的问题,我们分别采用了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总的说来,座谈会和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与现实可能有一定的差距,这可能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在座谈会上乡(镇)村干部、学校老师、儿童人都希望把问题说得严重一点,以期引起上面的重视;二是儿童本人在填答问卷时,一般都不愿意把自己说得很差,因此往往对一些优秀的、好的项目进行选答,这也是与一般少年儿童的道德水平吻合的。

(二) 本课题组对我省儿童基本情况的描述与问题分析

儿童最大的问题是情感孤寂问题。对于尚处在中小学生阶段的儿童,依恋情感还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一。但由于其的不完整和缺乏父母的亲情感染以及农村现有社会体系对他们的关照不多,他们的这种依恋情感很难得到满足,以下统计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表2-4 电话联系频度

人48524.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造成儿童情感孤寂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其父母长年外出,长时间缺乏之间的直接互动,我们这次调查发现有的外出时间长达8—13年之久,且在其中很少回家。因为他们在外挣钱本来就不多,为了节约探亲的往返路费,加之节假日又有双倍以上的工资,所以有些父母甚至放弃了逢年过节回家团聚的机会。加上平时工作忙,也就是匆匆的几句电话的询问和问候(还有23.3%的“很少”电话联系)。

殊不知,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情感的饥渴首先源自于皮肤的饥渴(心理学认为,这是哺乳类幼小动物的基本需求之一)。电话的问候缺乏之间的直接互动,根本无法满足其皮肤的饥渴,长此以往他们就难免不产生情感饥渴的问题。情感的饥渴具有隐蔽,又不易被人察觉,所以其危害显得极大。它将直接影响到儿童格、个的形成和发展,使其人格发展上出现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在调查问卷中有两道多项选择题:1、你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选“生活无人照顾”、“受委屈无人倾诉”“与照顾者不和”的分别为77.9% 81.9% 和86.1%。 2、你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选“有更多知心朋友”、“父母工作顺利”、“父母早点回来” 的分别为84.0% 、61.7% 、和69.2%。这都是居前三位的选项。对问卷的统计处理结果也显示,“联系频度”与“委屈向谁倾诉”两道题目之间呈负相关;“交友目的”的三分之一是“倾诉心事”。这些都充分反映出儿童对情感关怀的渴望。我们还应看到,有9.3%的孩子“不想”父母亲。这是因为他们出生后就一直是祖辈抚养,长时间的与父母亲没有直接的面对面的生活互动,且不说父母亲的语言、情感给他们留下了多少印象,就连父母亲长得啥模样他们有些都不是很熟悉了,对这部分儿童来说,父母亲完全成了一个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号。儿童的情感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中受到的委屈无处倾诉,或者是缺乏良好的倾诉对象以及对他们的及时正确的辅导,久而久之其人格表现要么是攻击较强,要么是偏向于抑郁;二是由于得不到父母的亲情感染和关照,缺乏情感的慰藉,不少儿童就必需寻求情感生活的替代,于是上网聊天,交笔友的比较多,耽误了大好的学习时光。

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了不少这类事例。例如:涟源市某镇中学一儿童一天可以收到三、四封信,其精力主要用于给笔友的回信,而对学习几乎放弃。

儿童的道德行为关乎到支撑儿童成长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脊梁问题,切不可小视。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piajet)通过对儿童认识形成过程的研究表明,低龄段的儿童从行为到思维或从感知运动格局到概念的过渡还没有完成,其间经历着“一个缓慢的分化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同化转换作用”,而在这种同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便是对成人行为的模仿。这一模仿过程是通过成人行为的耳濡目染,其中不仅有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内容,更有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而正是这种接受耳濡目染最直接、最多、最深的环境,特别是温暖的气氛、和谐的关系、关怀与爱护的父母态度,有助于之间的认同倾向,是发展道德良知的最佳环境。无论道德知识、道德情绪及自我控制的意志力的培养,都是从开始的,父母平时对儿童的教诲、奖励与惩罚的控制方式、管教方法与态度、行为示范等对于儿童的抗拒诱惑、罪疚感的态度以及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均能产生积极的决定的影响。

在测量儿童道德行为时,我们分别用了 “课堂违纪”、“不良嗜好”、“参与集体活动”、 “考试舞弊”、“撒谎”等指标。调查结果如下:

以上调查统计数据说明,我省儿童的道德行为水准还是基本吻合一般少年儿童道德行为水平的。但我们必须看到,对于儿童来说,关系的相对疏离,功能的缺失,使得他们更难得到来自父母的道德教化及其有效控制和帮助,这就加大了他们产生不良道德品行的可能。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现代传媒对儿童幼小心灵的不良渗透。当前互联网等新兴现代媒体已经渗透到大部分农村,外出务工的父母又大都给孩子足够的零花钱以弥补其对孩子的关爱不够,这就为孩子自由出入网吧和各种娱乐场所提供了经济条件;同时,农村孩子缺少公共活动的场所及设施,而电游室、网吧的大门则向他们随时敞开,加之他们缺乏成人的管教或管教不严,因此,沉迷于上网和游戏就成了部分儿童课余的主要生活方式。现代传媒除给农村少年儿童带来新的学习、沟通方式之外,其中一些腐朽、庸俗和低级趣味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会给儿童的心灵带来伤害。

儿童远离父母,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与帮助,在情感上也得不到关心,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偏离主流的道德价值观,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从座谈会的调查中我们确实了解到了这方面的一些问题。一部分儿童缺乏基本的礼貌常识,自制力较弱,自立、自理能力较差。逃学上网玩游戏的现象十分普遍。

永顺县某学校的学生在学校寄宿学生下晚自习后,用绳子从三楼寝室脱逃,翻越围墙外出上网打游戏。

一部分儿童染有不良行为习惯,抽烟成为儿童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新化县某村小学一年级的女生就学会抽烟,该镇儿童中甚至还有染上吸毒的。看起来抽烟的比例在儿童中仅占27.7%,但就他们的年龄与身份而言,这个比例是太高了。

更令人感到担忧的是,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这么一道题目,“父母在电话中最关心你的哪些方面”,得分排在次末位的项就是“思想道德”,仅占4.3% 。由此看来,儿童的思想道德问题远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这势必导致部分儿童的道德进一步“滑坡”。对此,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学习行为是衡量儿童整体行为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艾利克森(erikson)的人格理论,少年儿童时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有赖于在成年人(主要是家长)的激励、支持和鼓励之下获得对学习知识渴望的满足。由此可见,学习行为对于儿童全面健康成长的意义是多么重要,因此,我们这次调查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

在测量儿童学习行为时,我们分别用了“学习成绩”、“学习信心”、“困难向谁请教”、“是否主动地向老师提问”等指标。调查结果如下:

表2-12 儿童的学习成绩

表2-13 儿童的学习信心

人1145.7

大部分儿童的学习成绩都在中等以上的水平,二分之一强的儿童学习成绩为良好。

学习信心是孩子学习行为的心理表现,只有对学习有信心,孩子才能自觉、愉快地学习。本次调查的儿童中有35.1%对学习充满信心,但“信心不足”与“没有信心”的儿童也占1/3的比例。

在学习不良行为方面,大多数儿童表现不明显,有三分之二的孩子表示没有学习不良行为。需要指出的是,从与学校老师和人的访谈的来看,却与以上结果有一定距离。学校老师和人认为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但最差的不一定是儿童。

我们在保靖县的一个乡中心学校六年级调查时,就一般而言填答一份问卷只需要10到15分钟,但有一位女生足足花了30多分钟,她对问卷题目文字的理解大概只相当于3—4年级的水平。这虽然是一个特例,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老师和人意见的真实。

当前儿童学习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不高,纪律涣散,陷入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这主要是这些孩子从他们的没上学也能挣钱的父母那里得到的直接感受。在“你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的问题选项中,只有33.6%的学生选了“提高学习成绩”这项,在“你初中毕业以后有什么打算” 的问题选项中,只有48.3%的学生选了还要“继续学习”,而其他的学生则选择了“外出打工”和“做生意”。

儿童的学习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产生了学习上的自暴自弃。在“你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的问题选项中,有63.9%的学生选了“学习无人辅导”。我们知道,目前农村的人一般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这一问题如何解决呢?从“学习上的问题你一般向谁请教”和“在学习中你是否会主动地向老师提问”的答案中,我们多少能看出一点问题。表2-14和表2-15显示,向老师请教的仅占34.6%,向同学请教的占44.6%,会主动向老师提问的只有26.6%。为什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呢?如前所述,由于目前对儿童而言,师生关系上的“马太效应”使他们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因此,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他们就采取了消极的自暴自弃态度,这种态度又使了他们学习动力不足,信从“读书无用论”,这些负面影响连锁地产生恶循环。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Baidu
map